香港是一座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城市,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的一部分,但却又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的历史和特色。
这座城市曾经是一个不起眼的渔港,后来成为重要的贸易站,如今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地方,是文化与对比的丰富交织,是一座充满活力、忙碌且不断发展的大都市,长期以来一直是街头和其他地方艺术家的沃土。
1. 50-60年代的香港市场长廊——何藩供图 蓝莲花画廊
没有一位摄影师能像 范浩何鸿燊对 1950 世纪 60 年代和 1931 年代日常生活的生动描绘,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至今仍影响和启发着人们。何鸿燊 XNUMX 年出生于上海,十几岁时与家人一起从大陆移民到香港,与成千上万的移民一起。不久之后,他买了一台双镜头 Rolleiflex 相机,这将成为他的标志性工具,他以局外人的敏锐眼光开始探索新家乡的街道。
他被中环繁华的小巷和市场所吸引,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日常节奏,对光线、构图和色调的掌握堪比他最著名的西方同时代艺术家。他非凡的时间感和传达氛围的能力使他创作出真正引人入胜的图像,这些图像至今仍是香港发展成为现代大都市的关键时代的试金石。
发现更多他的作品 点击此处。
2. “野兽之腹” 2024 年 — 约翰·金威尔·拉鲁马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拥有 7.5 万人口,但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和其他因素,只有 XNUMX% 的土地指定用于住房
这座城市的许多居民都住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内狭小而拥挤的公寓里,而这些摩天大楼本身也紧密相连。这些摩天大楼的外墙通常呈柔和的色调,形成迷人的迷宫状图案,长期以来一直是摄影师们的拍摄对象。菲律宾的一家公司就是一个例子 约翰·金威尔·拉鲁玛他从下方拍摄了这张令人惊叹的益昌大厦(又称“怪物”)的照片,以强调该建筑的规模和密度,有力地体现了这座城市强烈的城市景观。
3. 1 年 1997 月 XNUMX 日,香港回归仪式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旗帜正式被采用并升起。——世界历史档案馆
这张照片记录了 1997 年回归仪式的决定性时刻: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接过飘扬在香港上空 150 多年的英国国旗。这标志着 13 年 1984 月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启动的 156 年过渡期的结束,标志着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 (HKSAR) 正式回归中国,结束了英国 XNUMX 年的统治。
随着英国国旗降下,香港的新旗帜被取而代之——一面饰有标志性紫荆花的红色旗帜。每片花瓣上都有一个星形切口,象征着这座城市与中国的联系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
4.香港深水埗 – Christopher Lim
和全球大多数大城市一样,香港在“进步”的幌子下正在失去其独特性。然而,它过去的痕迹仍然存在。摄影师 克里斯托弗·林 寻找这些遗迹,经常探索深水埗这样的街区,那里的跳蚤市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珍宝和过去时代被遗忘的遗物。
林先生对色彩、构图和时间的把握十分敏锐,他捕捉到了这些街道的活力,保留了旧香港的遗迹。在一个日益被高耸的玻璃摩天大楼和全球连锁店所主宰的城市里,这些历史遗迹是正在消失的时代的最后堡垒。在未来几十年里,这个时代可能会完全消失。
5. “雨伞”抗议,2019年——林奕飞
雨伞运动始于 2014 年,当时年轻的抗议者反对赋予北京更多控制权的选举改革,该运动因用来阻挡催泪瓦斯的雨伞而得名。2019 年,该运动因反对拟议的《逃犯条例》而再次爆发,批评者担心该法案将针对政治异见人士。
香港摄影记者 林亦菲 他在 2014 年和 2019 年花了十二周时间报道当地抗议活动(他拍摄的照片发表在他的摄影集《Woh Yuhng》中)。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为《纽约时报》拍摄了这张引人注目的照片——一幅强有力的、如绘画般的场景,浓缩了抗议活动的动荡气氛,成为香港民主运动的醒目象征。
6. 《花样年华》剧照——夏永康
很少有人能像王家卫一样,如此有力地捕捉到香港的精神。这位出生于上海的导演在孩提时代就移居香港,他几乎所有广受好评的电影都是在香港拍摄和取景的,让香港的街道成为银幕上的经典。
他的长期合作伙伴夏永康于 1991 年在加拿大留学后回到香港,被霓虹闪烁的街道迷住了。他的摄影作品引起了黄的注意,并因此在《我和你》中担任剧照摄影师。 春光乍泄 (1997)。
王永刚最初只是一名替补,但由于缺乏经验,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的事业才迎来了转折。由于没有隔音箱,他只能在拍摄间隙拍摄,因此主演之间的默契更为轻松自然。他本能的、随意的拍摄方式带来了“意外惊喜”,完美地反映了王家卫在电影中营造的浪漫情调,正如这张 2000 年杰作《花样年华》的剧照所示。
有趣的是,王家卫在曼谷拍摄了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因为曼谷的建筑风格比现代化城市本身更像 1960 世纪 XNUMX 年代的香港。因此,虽然这张照片是流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香港代表之一,但它实际上可能是在泰国首都拍摄的。
探索 Wing 的更多作品 点击此处。
7.《转型》——潘伟贤
如今来到香港,很难想象这个全球金融强国最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渔村,但它的历史痕迹依然存在。
与祖先一样,蜑家人(即“船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帆船上。虽然蜑家人曾经是外海常见的景象,但有些人仍然留在香港的主要港口,如这张引人注目的照片所示,他们风化的船只与身后闪闪发光的塔楼形成鲜明对比。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渔业的衰落,许多蜑家人已经移居到岸上,他们的水上生活方式——曾经是香港起源的象征——正在迅速消亡,也许有一天会完全消失。
8.“香港脚手架”——汤姆·莱顿
他的系列作品探索了香港马赛克般的建筑风格, 汤姆·莱顿一幅引人注目的建筑被传统竹脚手架所笼罩的画面 select作为我们的决赛入围者 2020年色彩奖香港是一座在过去一个世纪经历了巨大变化的城市,但有些元素始终没有改变——竹棚架就是其中之一。香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仍在高层建筑中使用竹棚架的地方之一,它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某种象征,反映了香港现代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传统小元素。有时,老方法才是最好的。
9. 尖沙咀,1987年——格雷格·吉拉德
加拿大摄影师 格雷格·吉拉德 以捕捉 20 世纪末亚洲一些主要城市不断变化的面貌而闻名,他用霓虹灯记录下不断变化的世界。他于 1974 年首次访问香港,并于 1982 年移居香港,在香港居住了四年后,又在那里住了十多年。 东京。 他来到香港,正值一个关键时刻——香港所谓的黄金时代——巩固了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证券交易所于 1980 年成立,财富激增,一种新的国际化时尚文化兴起。
吉拉德日夜不停地拍摄他的新家,捕捉这座城市的浮华和活力,以及一些较为艰苦的地方,比如臭名昭著的九龙寨城,那里居住着数以万计的香港贫困居民。他照片中的许多光鲜亮丽的夜总会早已消失,九龙寨城也在 1993 年至 1994 年间被拆除。因此,他的照片如今成为一扇令人心酸的窗户,让我们一窥香港失落的时代。
探索 Greg 的更多作品 点击此处。